所在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 正文

xg111 net


发布时间:2020-8-31  来源:admin

事业单位招聘职业资格审核原因频频出现

《中国青年报》8月7日报道,一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资格争议引发维权风暴,笔试和面试中排名第一的考生被期末体检排名第二的考生取代。

然而,正是在大众化报纸副刊《清旺》记者查阅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20年)》中发现,两个专业考生中排名第一的“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或是当地人社部岗位专业的“艺术设计(媒体艺术设计)”,都不在两个版本的专业目录中。

近年来,事业单位职业资格审核频频见诸报端。2017年6月,《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在吕梁,世界历史不是历史》、《文科硕士陷入“写作迷宫”、“为什么总要证明“法学硕士(非法科学)”的身份”、“这次连《中国历史》都不是历史”等标题?等等,不断报道类似情况。

这些报道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最近在互联网上的评论仍然显示,一些学生仅仅因为专业与名字不符而被公立院校拒之门外。问题的背后,高校冠名、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以及用人单位职业资格认定等环节,都难辞其咎。

早年高校专业设置随意,盲目追求热门现象时有发生。教育部规范专业目录后,很多热门专业在新目录中找不到专业依据。目前,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开始玩起了“球”,比如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媒体艺术设计)虽然属于艺术设计专业,但括号里只是设置了一些高校的专业方向,有一个名字,专业性质没有任何变化,而是为了吸引学生,实行所谓的“差异化”竞争。这些不规范的专业名称,导致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

由于对专业认识不够透彻,一些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制定招聘专业目录时,不知道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区别,他们把几个二级学科和一级学科放在一起。有的用人单位循规蹈矩,死板执行。一些用人单位不知道教育部公布的新旧专业目录的区别,一些老专业为新专业整合,用人单位往往只认新名,不认旧名。而单位对招聘专业的表述过于随意、暧昧,如“新闻”与“新闻”、“法律”与“法律”、“艺术与设计”与“艺术设计”、“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等,可能存在于不同的领域,也可能是对同一专业的不同描述,用人单位并没有做出实际的分离和指示,有的甚至来回地让学生去交论文。

然而,面对公众的质疑,很多用人单位甚至有勇气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一句话也不用说”,这既反映了一些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权力的傲慢,也反映了他们思想观念、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的僵化。

招聘专业设置不严谨,可能损害广大考生的直接利益。面对一些不合理的设置,大多数考生只能感到无奈,默默选择放弃。少数被媒体关注的考生要么选择行政复议,要么向法院申诉,但往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份“口供”,因此候选人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救济。此外,一些招聘职位仅限于一些特殊专业和方向,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们的交往,使社会公平大打折扣。所有这些都将损害政府机构和公共机构在年轻人中的信誉。

总之,招聘专业要求的制定和专业资格的审核,不仅关系到考生的利益,也关系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形象和社会公平。因此,高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用人单位都应慎重对待。高校要实事求是,不能钻专业命名漏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用人单位要更加本着对学生前途命运负责的态度,及时关注专业目录的变化,在招考中明确和细化专业要求,使招考环节经得起舆论的挑战和社会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