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林 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作为国家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的戏剧和文学工作者,创作了这样一部著名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上海很快组织了一批剧团到各地演出,使中国话剧运动进入了“救国剧”阶段。 “放下你的鞭子”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部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在全国各地、长城内外上演,成为激发人民民族热情和抗日精神的著名街剧。同时,它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短剧、街头剧史上表演次数最多、最具“轰动效应”的一部戏。这部短剧最早是在上海制作的。 1930年,毕业于大夏大学的陈丽婷接受了大观镇小学校长蔡洪志的邀请,来到南汇大观镇小学任教。南汇四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金、银、新场、铜周浦、铁惠南”。无论春夏秋冬,陈总看到一批批来自山东、江苏、安徽的难民在金大屯乞讨。他们面带苦涩地面对难民:“我爱我,我爱我,我很穷。”一群群难民在街上乞讨,卖掉自己的孩子和妇女,这让陈思忖:是谁把中国变成这样的? 1931年夏,陈丽婷创作了一部短剧《放下你的鞭子》,讲述了一群流民在街头街头卖艺谋生的故事:一个瘦小的街头艺人因饥饿而无法养活自己,心急如焚,一个老街头艺人用鞭子抽打女孩。一个年轻人严厉地问老人,老人含着泪水告诉年轻人自己的悲惨命运:土地多年荒芜,政府苛捐杂税,加上土匪兵的骚扰,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处乞讨。老人把他的不幸归咎于命运和天意。年轻人指出,人民受苦的根源是贪官、地主、绅士和帝国主义,他号召老人把鞭子转过来,把这些害虫打掉。 写完这部戏后,陈可辛认为,只有通过表演,观众才能产生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于是他给上海左翼戏剧联盟写了一封信,请他们派人去南汇排练。联盟随即派出谢云欣(张敏)、阿亮(梁耀南)等4人到南汇彩排。 1931年10月10日,《放下鞭子》在南汇县惠南镇首演。舞台设在西十字交叉口的一侧,观众一次次热烈鼓掌。演出非常成功。第二天,南汇四个镇的业余剧团排练了《放下你的鞭子》。1932年中秋节,《放下你的鞭子》在浦东牛犊路劳动新村礼堂演出,上海“戏剧联盟”调整了演员阵营,由洪达这一幕扮演了一个年轻人,王大为一个老人的角色卖艺。当时年仅19岁的朱明贤是一名劳动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还配备了灯光音响,演出效果空前。许多年轻人从观众席跳上舞台,与剧中人物一起高呼口号。就这样,“放下鞭子”轰动上海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汇青年战时服务团、浦东抗日救国宣传团、大团青年抗日支援团等抗日团体,都把“放下鞭子”变为抗日内容,广泛演出。经过多个抗日剧团的改编和加工,《放下鞭子》已成为一部长期流行的剧目,并从上海传遍全国。 拯救国家戏剧队
|